關於結構治療 徒手治療(臨床上課整理小記)

先說明以下內容是我的上課統整和心得,可能有些人會有看沒有懂,但我還是很推薦去上課看看,在透過臨床多練習多運用,透過病人反饋慢慢熟練和更有效率地提高治療品質!


(前言)

現今針對整體的筋膜平衡治療手法課程有很多,從徒手治療的角度來看,把單一問題看得更全面且治療的邏輯也更廣了,最近上了兩堂課都是以筋膜為導向達到全身的結構平衡達到無痛的狀態。

1.肌筋膜治療法

2.代償點療法(compensatory point method) cp method

為什麼我覺得這兩堂課還滿像的呢?因為都被做在自己身上過,整體的感覺很像,然後聽朋友說也蠻像FM(fascial manipulation)&關鍵點療法,都是針對點去刺激,再看看整體的動作有沒有恢復正常或是無痛的狀態。

現在在治療所的工作大多是處理疼痛為主(疼痛治療為大宗),其實只要把病人主訴的疼痛緩解其實就差不多了,優點是處理起來快速有效,但缺點可能會撐不夠久,整體治療療程會拉長很多,且外在因素會決定治療的療效,比如說病人的日常作息,治療後衛教配合的程度...等。

但現在聽到很多臨床治療師慢慢在推廣的結構治療,優點是處理完可以撐得更久且日後正常活動也不太會影響療效,但是缺點就是治療的時程會拉長很多,因為很多時候會是整體性的檢查,很多時候手痛是腳造成的,相對於基本功就很重要了!

針對肌筋膜治療法,所需要的基本功要有強大的觸診技術和對於解剖學知識(肌肉走向和起始點)要熟到變成反射的動作,一切都是以觸診為主要,相信自己手下的感覺,強調脊椎中立(脊椎不正,後續再多的調整也撐不久)後面是針對筋膜的整體平衡(透過解剖列車、肌肉、筋膜起始點)來達到原本症狀的緩解。

針對代償點療法,所需要的基本功就是肌動學解剖學的知識,當然肌肉的起始點都要熟記,但評估方式大多由肌肉的動作測試為主,每條肌肉的收縮方式要記得很清楚和很熟練地帶出來,找到該出力的肌肉,不該出來的肌肉就把他重置掉,透過不斷的測試達到整體的結構平衡和無痛症狀。

簡單介紹完後,來說說如何把這些上課心得融會到自己的治療裡?

其實針對結構治療來說,面對到的族群當然是以筋膜失衡的亞健康族群為主要,其實這類族群也是大宗!大約有80%的疼痛患者!!,其實會到醫療院所的人只佔5-10%,所以我想這也是未來趨勢。

如果本身身體結構就已經有問題了(骨折、韌帶撕裂...等),又或是急性的疼痛,這些我覺得還是以疼痛治療為軸心,等後續主要疼痛問題改善後再透過結構治療來拉長治療的療效!

針對治療手法應用,其實可以把這兩大系統融合在一起,一開始可以針對病人的主訴先找出關鍵點,透過觸診了解脊椎是否中立,在後續進行肌筋膜治療法時(一樣針對筋膜去做按壓),但是肌筋膜治療法很吃“手感”,有些時候不知道自己治療完後是不是已經鬆了還是一樣很緊繃又或是太鬆了,都有可能!!,所以在治療流程中的重新確認如果手感不好,或是治療經驗不夠無法判斷的,可以透過根源點療法中的動作測試去測試治療的肌肉的動作是否有恢復到出力的感覺,如果!動作測試後又是不同的代償點出現(可能是筋膜線的延伸或是拮抗or主動),這時候又可以繼續治療周邊的部位,看看整體筋膜線和整體結構有沒有恢復平衡!!

(我知道上面打的有點模糊,畢竟也是我邊想邊打的,還沒有整理過,不過後續如果有機會和有合適的個案可以處理,應該可以再分享臨床實作心得)

如果有人對於徒手的結構治療有什麼心得,都可以在下面留言,一起交流討論互相成長求進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Zwift build me up challenge 訓練小記~(持續更新)

zwift build me up challenge week2 訓練小記~

NASM CES 矯正運動專家 自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