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三年半全自費徒手物理治療師的歷程

在2025年的三月底,我離職了,離開了待了三年半的物理治療所。

趁著這段離職後的休息時期,來記錄一下關於我自己這三年半的自費物理治療的心路歷程,可能會有點流水帳的方式紀錄,就是想到什麼打什麼這樣!!

之後有什麼要整理或是統整起來再說吧!!

(以下內容純粹自己的心得,不一定是正確的建議,做任何決定都還是要靠自己)


首先我是一開始先在醫院工作了7年後才跳出來轉換路線,從醫院的舒適圈出來一開始就要下很大的決心!當初剛進來治療所時,根本就是0經驗,很多東西和之前在醫院接觸的完全不一樣,在一開始剛入職的三個月內,整個呈現瘋狂焦慮的狀態,最基本的骨科評估和徒手治療也都不是很在行,甚至連最基本的溝通和談吐也都非常糟糕...所以基本上來的個案都是來一個走一個...相信很多人剛出入一個全新的環境都會遇到這種狀況!


這時候我給自己一些課題去面對一開始的陌生環境

(0-3個月)

1.先去模仿!模仿那些同事們的做法還有和病人溝通的說法!要記得去模仿那些厲害的同事啊!

2.記錄一下小成功!一開始雖然回約率很差,但至少10個裡面會有1.2位病人會認同,這時候就要記錄一下為什麼這些病人會回約,是因為治療的評估或是方式是正確的嗎?還是我自己在治療中的溝通有進步呢?然後就是大量的複製!!先把這套會成功的模式用熟悉!!之後回約率也會慢慢升高!!而且來的病人類型也會越來越接近~~

3.找出自己不擅長的缺點,這點也是很重要!自己的得失心就不會太高!人都想要追求完美,想要變成在物理治療界裡面的神手,想要讓每個病人都會康復!!這個出發點是好的,在有時候了解越多,就會覺得單純物理治療能幫助到的病人其實也是蠻有限的。當認清這點之後,遇到一些比較棘手或是治療一段時間效果不是那麼ok的病人,也會適當的轉介給擅長領域的治療師或是其他專業的幫忙,自己的壓力也不會那麼大!!

(6個月到1年)

4.慢慢去學習累積手感和治療的敏銳度!!我自己覺得觸診的手感大概要持續去摸至少半年以上甚至一年以上才會慢慢有感覺,每個人的經驗可能不一樣!就評估方面,我一開始還是會先以動作測試優先,配合觸診去找看看症狀的位置或是有沒有周邊的代償影響,隨著觸診的能力越來越提升,評估的過程也會越來越快速,甚至有些時候聽到病人的主訴或是觀察到的動作模式,當下就知道要去觸診哪些位置,這時候病人就會對治療師產生足夠的信心,至少還沒開始治療前就會先認同自己!!

(1年之後...)

5.當有好的手感和稍微清楚的治療思緒後,我覺得再去上一些外面的課程會比較不會那麼浪費錢!!老實說我自己其實不是什麼厲害的治療師,我統整一下自己會的治療技能『大量的軟組織放鬆CKT』『整脊入門』『功能性訓練』,我自己也學過CST&SCS那些需要更輕更敏銳手感的治療方法,但我覺得至少手感好再去上這種高階的課程你會收穫的比較多,而且也比較知道在做啥,因為更貼近臨床你會馬上去應用,而不是學完後就放著..然後一週找同事練習一下,一個月後就...忘光啦!!

基本上當自費的個案量穩定之後..就會到達另一個新的心境..一種新的安逸的環境出現...這時候就需要新的刺激來提升自己對於這個職場的熱愛,很多更厲害的老師就會去國外上課或是去接觸不同領域不同專業的知識或是技術,甚至會去教課多賺一筆~但我覺得這也是每個行業都會遇到的過程!就看自己怎麼去調適囉~

現階段我自己是想先休息一下,思考一下,畢竟我這三年多學到的技術是別人都帶不走的!這也有利我之後要去找相同的行業或是不同的領域都有加分的效果~另外我也要給自己一個新的課題就是要增加我的業務力,過去的自己蠻被動、蠻懶散的,希望未來我能更積極去增加這些能力!!

寫到最後我也詞窮啦~~但我覺得這一行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同理心和換位思考的能力,畢竟來找你的人肯定都是有病痛在身的,全心全意的付出一定會有所回報!以上~共勉之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長跑訓練後髖部前側疼痛?如何分辨股骨頸疲勞性骨折、髖夾擠症候群與跑者髖

Zwift build me up challenge 訓練小記~(持續更新)

NASM CES 矯正運動專家 自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