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2的文章

zwift build me up challenge week2 訓練小記~

圖片
6/26 (1.5hr) 6/27(1hr) 6/29(1hr) 經過了第二週的練習,越來越適應這種練習頻率的感覺,雖然身體會有一些疲勞,但頂多就是酸而已,還行~~,至於身體的變化呢?體重好像有慢慢下降的感覺,畢竟還是要搭配飲食控制,吃得蠻克制的而且宵夜也吃的少一些。 在練習上屁股也慢慢能坐得住一個半小時的踩踏,畢竟之前踩個一小時屁股就很痛,現在慢慢練就城鐵屁股絕活!? 在心肺上面心跳也控制在160左右(大概最大心跳的85%),在做sst時也慢慢能撐過12分鐘的z3了,但還是很痛苦啊,尤其是要保持回轉速,隨轉速仍然是一個很難突破的難題,有時候拉到85但是撐個幾分鐘又調回70-80區間,之後可能要在z2多拉一些回轉速適應一下再加強強度了!! 簡單小記一下,也督促自己繼續踩踏下去吧!!!

Zwift build me up challenge 訓練小記~(持續更新)

圖片
為了備戰2022下半年的比賽,體重飆到人生巔峰的我要來好好地鞭策自己一下,透過自我紀錄的方式提醒自己別中途就放棄,不奢望體重能減輕多少但希望每天都能讓自己進步一些~ 透過文字,圖片,短影音的方式像是在寫周記的方式呈現,除了分享到blog外,ig的圖片呈現,YT頻道也可以放一些story在上頭。 先不管品質好不好,剛好這項build me up 也是個12週的計畫,就先給自己12週的時間去搞搞看吧,先娛樂自己,也希望傳遞一些正向精神給正在奮鬥的你,加油吧~~~ 在開始訓練前不免俗還是要來測一下ftp,上次測的時候是去年疫情前的212w,那時候因為體重還很輕的關係推力比有破3,今年因為整個很懶,體重直接暴肥快10kg...,本來以為ftp會退步很明顯但最後測出來是209w!!,但因為體重的關係推力比直接掉到2.6...,單車訓練的結果很現實,有練就會進步沒練就會退步~最近要開始苦練一波了gogogo!!! 2022.6.20 w1 day1 :Red unicorn (1h30mins) 今天是第一天開始這個訓練,其實在訓練台上踩一個半小時老實說有點硬,因為平常騎個一個小時就差不多沒力了,更何況現在瓦數整個升高,還好那一根根紅色獨角獸,蠻嚇人的但還是得硬著頭皮上了啊!! 訓練一開始先短暫五分鐘暖身後,直接開始一分鐘zone 3+半分鐘zone 4的循環,過程中都要保持高轉數95-100-105,對於我來說高轉速真的是致命傷啊,平時為了不讓自己太累最多也都80左右而已,前面第一個循環直接就讓心跳160+了,有夠喘.... 前面簡單z3+z4三個循環後,直接開始正餐(原來前面都只是小菜),連續六個循環x4組...其實當下我根本就不敢想像能不能騎完(才第一天就這個硬我也是傻眼)。 第一組的循環是z3高轉速(95rpm)+z4(抽車) 第二組是z3高轉速(95rpm)z4(衝刺) 第三組是z3+z4的中高轉速(85rpm) 第四組是z3+z4的中轉速(70rpm+) 其實騎到第四組時根本已經沒力了,心跳不高但就是踩不太動的感覺...轉速直接掉到50去硬撐,最後還是吃完了.... 接下來最後就是20分鐘的z2,其中也是要保持高轉速,以為z2很輕鬆但看裡面的內容是有點微z3的強度去踩,雖俵保持85rpm,但真的沒辦法了只能慢慢龜玩最後20分鐘休息...,總而言之只能說這第一天就太

常見腰痛之隱藏殺手 !?不可忽視『薦髂關節疼痛』的存在喔~

圖片
最近在YT上找到一個蠻不錯的頻道  nabil ebraheim ,裡面有很多神經肌肉系統&骨科疾病&疼痛相關的知識影片,透過簡單的敘述配合大量的圖片去介紹,蠻適合我這種看到一堆字就頭暈的人,最近看了一部關於『薦髂關節』疼痛的影片,就來簡單的翻譯一下影片的內容,敘述一下『薦髂關節』是什麼?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 『薦髂關節』疼痛的患者會出現呢? 我們所謂的薦髂關節就在我們薦椎和髂骨的交界處,這個關節是可以活動的,但範圍非常非常小,屬於『穩定』作用的關節,一般可以承受 20倍 的重量在上頭,所以周圍會有許多肌肉、韌帶去保護他,但如果過多的力量造成這個關節位移過多(超過1.6mm)很容易造成疼痛。 現在常見的腰痛,大約有22%屬於薦髂關節功能異常產生,如果說曾經做過『關節融合手術』機率更高佔了40%!! 那為什麼薦髂關節功能異常會造成疼痛呢?主要是有兩個原因 1.薦髂關節內的滑液囊發炎 2.關節位移太多造成周邊神經受到刺激造成的神經疼痛! (關節周邊有許多腰椎神經向下經過,其中也包括坐骨神經在其中!!) 所以有些時候薦髂關節的疼痛也容易和坐骨神經痛去搞混,但主要疼痛的範圍多以 『單邊』 為主,其中按壓在關節處會出現 小範圍鈍痛 & 刺痛 或像是神經疼痛的感覺牽連到 大腿&小腿後側 !! (常見的引發疼痛的時機有) 1.久坐(尤其是重心靠在疼痛側時) 2.坐到站(起來的那瞬間會有刺痛感) 3.上樓梯(出力瞬間) 4.睡覺翻身時 (常見容易有薦髂關節疼痛的族群) 1. 開過脊椎融合的個案 (大於三節機率更高) 2.外力衝擊撞傷(旋轉造成的機率更高) 3.下肢重複性的運動(跑步,騎自行車...等等) 4.懷孕 5.類風濕性關節炎 6.脊椎側彎 7. 長短腳 通常薦髂關節所造成的疼痛並不是那麼單純就是那個地方受傷,很高機率跟上和下相連的關節分別是『腰椎』『髖關節』息息相關,平時透過影像學也很難去判定是不是薦髂關節的問題!!仍然要透過專業的醫療評估去診斷到底和『腰椎』或是『髖關節』所引起的。 常見和薦髂關節類似的疼痛包括『腰椎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鼠蹊疼痛』『腰椎小面關節疼痛』...等。 影片最後也有提到透過注射藥物在薦髂關節處的療效,通常在六週治療下,有三分之二的個案疼痛會緩解50%以上,但通常是單純的薦髂關節疼痛沒有合併其他腰痛問題!! 不過在臨床中蠻常見的都是合併一些

關於結構治療 徒手治療(臨床上課整理小記)

先說明以下內容是我的上課統整和心得,可能有些人會有看沒有懂,但我還是很推薦去上課看看,在透過臨床多練習多運用,透過病人反饋慢慢熟練和更有效率地提高治療品質! (前言) 現今針對整體的筋膜平衡治療手法課程有很多,從徒手治療的角度來看,把單一問題看得更全面且治療的邏輯也更廣了,最近上了兩堂課都是以筋膜為導向達到全身的結構平衡達到無痛的狀態。 1.肌筋膜治療法 2.代償點療法(compensatory point method) cp method 為什麼我覺得這兩堂課還滿像的呢?因為都被做在自己身上過,整體的感覺很像,然後聽朋友說也蠻像FM(fascial manipulation)&關鍵點療法,都是針對點去刺激,再看看整體的動作有沒有恢復正常或是無痛的狀態。 現在在治療所的工作大多是處理疼痛為主( 疼痛治療 為大宗),其實只要把病人主訴的疼痛緩解其實就差不多了,優點是處理起來快速有效,但缺點可能會撐不夠久,整體治療療程會拉長很多,且外在因素會決定治療的療效,比如說病人的日常作息,治療後衛教配合的程度...等。 但現在聽到很多臨床治療師慢慢在推廣的結構治療,優點是處理完可以撐得更久且日後正常活動也不太會影響療效,但是缺點就是治療的時程會拉長很多,因為很多時候會是整體性的檢查,很多時候手痛是腳造成的,相對於基本功就很重要了! 針對肌筋膜治療法,所需要的基本功要有強大的 觸診技術 和對於 解剖學知識 (肌肉走向和起始點)要熟到變成反射的動作,一切都是以觸診為主要,相信自己手下的感覺,強調脊椎中立(脊椎不正,後續再多的調整也撐不久)後面是針對筋膜的整體平衡(透過解剖列車、肌肉、筋膜起始點)來達到原本症狀的緩解。 針對代償點療法,所需要的基本功就是 肌動學 、 解剖學 的知識,當然肌肉的起始點都要熟記,但評估方式大多由肌肉的動作測試為主,每條肌肉的收縮方式要記得很清楚和很熟練地帶出來,找到該出力的肌肉,不該出來的肌肉就把他重置掉,透過不斷的測試達到整體的結構平衡和無痛症狀。 簡單介紹完後,來說說如何把這些上課心得融會到自己的治療裡? 其實針對結構治療來說,面對到的族群當然是以 筋膜失衡的亞健康族群 為主要,其實這類族群也是大宗!大約有80%的疼痛患者!!,其實會到醫療院所的人只佔5-10%,所以我想這也是未來趨勢。 如果本身身體結構就已經有問題了(骨折、韌帶撕裂...等),又